更多>>
班级新闻
第十七周作业量填报表
第十六周作业量填报表
第十五周作业量填报表
第十四周作业量填报表
第十三周作业量填报表
第十二周作业量填报表
更多>>
作业展示
优秀书写
优秀板报
优秀书写
书写规范
书写
内容显示页
爸妈成功学:亲子间抢手机大战仅源自误解?
时间: 2019-11-14

刚过去的周末,北京初一学生夏雪参加了有家长参与的小学同学聚会

。聚会选在了一家大型购物商场的某餐厅中。孩子们刚见面没几分钟

,夏雪就拉着两个同学离开了,理由是到旁边的书店去看书。听到这

个理由,家长们满是欣慰。不过,这种和谐的氛围随着又一位家长的

到来被迅速打破了:“孩子们在旁边书店的咖啡座一起抱着一部手机

打游戏呢,我们家孩子一眼就看到他们了,直接就加入了。”原来,

孩子们根本不是去看书,而是知道书店的咖啡座有WiFi,他们在见面

第一时间就用眼神确定:有人带着手机呢,于是,迅速躲开家长的视

线去打游戏。毫无悬念,一场聚会的开端变成了集体批判。现在的中

国家庭,“战争”总是一触即发。有媒体曾经报道,60%的家长承认

自己跟孩子曾经因为手机游戏产生过矛盾,一份名为《2018中国儿童

网络安全调查报告》——中国首个由儿童自己操刀完成的网络安全调

查报告——则显示近四成孩子曾经因为玩手机跟父母有过纠纷,而且

,初一、初二孩子跟父母产生纠纷的情况最多。其实,到底是60%

40%的家庭因为手机产生过矛盾已经不那么重要了,来自更权威的

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》的数据告诉我们,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

5.83亿人,而移动游戏的份额已经过半,其中,青少年是游戏用户

主力群体之一。巨大的数据足以说明,这一代孩子跟手机、互联网、

游戏捆绑在一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,而因由手机、互联网、游戏的结

合而产生的家庭矛盾必将无法避免。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在采

访中了解到,当矛盾不可避免时,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误解则成为矛盾

爆发和升级的导火索。大人说手机是洪水猛兽是家长太敏感吗由中国

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组组织、全国10个城市

的儿童调研员历时3个月完成的《2018中国儿童网络安全调查报告》

中这样显示,“不许看手机/不许看电视/不许玩游戏”同“快去学习

/快写作业”“你看别人家的孩子/你看看别人”一起被孩子们评为最

讨厌父母说的话。看来,孩子们已经对父母干涉自己拿手机的行为深

恶痛绝。“大人毕竟是大人。”广州市天河区的11岁小学生崔轩说,

他们已经习惯用网络学习了,“字典和妈妈都不能解决的问题,网络

能很快解决,但是大人经常觉得手机是洪水猛兽”。其实,随着移动

互联时代的到来,每个人都在被手机裹挟,手机早已不再是单一的通

信工具,它是职业人身边的移动办公室,学生身边的作业本、资料库

。但是,当自家孩子拿起手机的时候家长们仍然会感到莫名的紧张,

为什么?因为,这里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。北京的六年级孩子家长王

丽在别人眼中有些另类,别的家长都在千方百计阻隔孩子玩手机的情

况下,她却在女儿生日的时候买了一部高端的智能手机送给女儿,“

越禁止她玩她就会越想玩,还不如让她在我眼前玩,这样,孩子玩着

玩着可能就‘脱敏’了,也许反倒不会成瘾。”王丽说,在这个“脱

敏”理论指导下,王丽与女儿约定每天可以有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,

可以一次用完,也可以分次使用。有了这样的约定,王丽与女儿彼此

相安无事。不过最近,王丽发现女儿玩游戏时的状态有了些变化,以

前女儿总是闷着头操作,现在经常在线等人,有时还说笑上几句。那

天王丽无意中看到游戏中有人跟女儿说话的时候总是“妹子长、妹子

短”的,女儿说这是一位最近新认识的“大神”(游戏打得很棒的人

)。王丽的神经突然紧张起来。“我以前觉得孩子学习之余玩玩游戏

换换脑子挺好,而且现在有很多策略游戏,挺锻炼孩子思维能力的,

但是我从来没想过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接触到陌生人。他们不仅交

流游戏技巧,而且会语言聊天,万一‘大神’是坏人就麻烦了”。中

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其实,家长们担心的这些安

全隐患,孩子们也发现了。孩子们在做网络安全调研的时候发现,79

%的学生表示自己偶尔“添加过陌生人为好友”,表示“从不”“添

加陌生人为好友”的仅为14.2%。孩子们虽然发现了隐患,但是却不

觉得真的有危险:60%的孩子觉得“为了游戏打得更好而添加陌生人

为游戏好友,大家不认识,切磋一下游戏技巧没什么”。“他们确实

不知道到底哪里安全哪里不安全。”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

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说,比如,孩子们会在游戏里“傍大神”,

游戏玩得不错的孩子也会“带妹子”。别小看这种似乎只出现在游戏

中的“关系”。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有时是相当模糊的,尤其对于

判断和应变能力都还很弱的未成年人来说。在王丽的逼问下,女儿告

诉她那位“大神”是附近某个中学的初二学生,他们在游戏中的关系

已经是“师徒”。其实,在某些游戏中的“师徒”关系已经有些暧昧

色彩了,不少“师徒”就是“恋人”。“如果不是发现得及时,女儿

很可能要在现实中跟她的‘师傅’见面了,我已经是最不敏感的妈妈

了,现在想想有些后怕。”王丽说。误解仅是表象手机+互联网动摇

的是亲子之间原有的控制关系“既然确实存在安全隐患,父母不让你

们玩手机不是为你们好吗?”当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把这个问

题抛给了参与调研的11岁广东男孩崔轩时,小男孩也有些困惑。“我

也有手机,不过跟我父母好像没有发生过战争。我们家有好几个计时

器,我和我妈约好了玩手机的时间,计时器一响我俩就都不玩了。”

崔轩说。崔轩应该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之一。孩子们讨厌的是家长在这

件事上的态度。“只要手机在我手里超过5分钟,我妈就吼我。”北

12岁的初一学生陆劲说,现在的学习很多时候都是需要通过手机来

完成的,上传作业、查作业、查资料都需要手机,“她总是什么都不

问就吼我,现在我有时候查资料都偷偷的”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

孩子因为手机在不同程度上有过这样的经历:被父母讲大道理、被父

母打骂、被父母随意翻看手机聊天记录、被多天禁止接触手机、被没

收手机……家长在控制孩子手机这件事上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。有专

家指出,从表面上看,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斗争起因是手机、是游戏,

其实,这场战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,在移动互联时代家长在孩子面前

的权威受到了挑战。成年人内心出现了恐慌。“我一直做儿童青少年

网络素养的研究,3年前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研究了。”张

海波说,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一道在国际上通用的题目:你家电脑是摆

在客厅还是卧室。这道题的本意是调查孩子的上网行为习惯,“但是

3年前当我再把这个问题摆在孩子面前时,不少孩子说‘老师我没

办法回答,我们家一人一台笔记本,各用各的’。”很多专家学者指

明,孩子是互联网的原住民,依赖互联网生活对他们来说就像我们依

赖空气和水一样自然。因此,这一代孩子必然在很多方面彻底领先他

们的父辈。“家长们首先失去的是知识上的权威。”张海波说,孩子

们有问题时不再向父母请教了,他们问“度娘”,他们把不会做的题

拍照发到网络上就能瞬间获得N种解法……家长似乎对孩子失去了控

制。因此,“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控制越强烈,其实代表其对内心

失控的恐慌越强烈。”专家说。无论怎样,对于未成年人来说,痴迷

网络、痴迷手机游戏对他们的成长确实是有害的,家长们非常希望找

到援手,近些年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,希望互联网企业能从保护青

少年的角度进行技术上的设计。怎奈效果甚微。“我身边的同学随便

从网上就能找到成年人的身份证进行网络注册,而且我听说很多网络

游戏会专门针对如何让人成瘾进行研究。有时候我只想上网玩一小会

儿游戏,但是这里得一个赞,那里得一套装备,一转眼一个小时就会

过去。”崔轩说。一个家长如何与一个高科技团队抗衡?看来,这场

战斗势必持续。(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)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

者樊未晨